近日,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承办的“中国侨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侨联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30余人参会。
在学术研讨环节,8位长期从事华侨历史、抗战史研究的知名专家作了主题发言。
李明欢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李明欢表示,华侨华人在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不容遗忘,他们跨越国籍、种族和文化界限,为正义与和平而战,展现了海外中华儿女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类担当。华侨在异国他乡所捍卫的,不只是当地的和平稳定,更是人类共有的尊严。她强调,“正义无关肤色,担当不分东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理应更为坚定地做和平理念的倡导者、和平发展的行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国雄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国雄提出,华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胸怀世界正义和平,心系人类前途命运,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时间上唯一全程参与、空间上唯一全球参与、道义上唯一全程开展反法西斯宣传的国际民间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他强调,华侨的奋战不仅丰富了中国“二战史观”的内涵,更向学界提出了加强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助力重塑中国“二战地位”的时代命题。
张秀明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杂志主编张秀明表示,海外华侨不仅是中国抗战的重要力量,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独特参与者。应从华侨史、抗战史和国际视野等多重视角,全面认识华侨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她呼吁,华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应加强海外华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研究,深化中国“海外抗战史”的构建和叙述,推动以海外侨胞为重要力量的历史叙事进入全球视野。
任贵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长、研究员任贵祥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华侨对抗战和“二战”贡献的论述。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75周年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高度赞扬了海外华侨与祖国军民一道参与开辟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积极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壮举,既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地位的正名,也是对“西方中心论”的正本清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充分肯定华侨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广大海外侨胞是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力量,其对世界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启示。
刘进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教授刘进从侨批中海外侨胞“情感史”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抗战时期华侨华人通过侨批书信构建“家国情感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他提出,华侨华人在书信中表达的多重情感,不仅驱动了捐款支援、抵制日货等行为,也塑造了他们深具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抗战史观和二战史观。他呼吁进一步重视侨批文献在抗战史、二战史研究中的价值,深入揭示海外侨胞“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进一步构建深度的抗战史观、二战史观。
潮龙起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潮龙起以马华戏剧运动为切入点,剖析了抗战时期文艺动员在华侨社会中的思想与社会效应。他提出,马华剧运是一场以戏剧为媒介的跨界民族主义运动,是中国抗战动员策略的跨国实践。在其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命运,正是通过人们对戏剧内容的理解和阐释而体现出来。这是华侨民族意识强化的过程,也为华侨参与民族救亡运动夯实了心理基础。
黄晓坚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侨乡文化(潮汕)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坚从数据统计的视角详细阐述了海外华侨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精神贡献。他提出,战时回国服务的华侨机工来自世界各地,除了人们熟悉的“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海外侨社组织回国服务的机工团队和自行零散回国的机工还有很多,其总数约达4000人。他建议,今后研究华侨机工时,视野应该更宽阔,不仅限于南侨机工,其他机工同样需要关注。
夏玉清
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夏玉清详细考察了南侨机工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他提出,这一群体不仅在滇缅公路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经历了极为艰难的生活与心理斗争。他建议加强南侨机工的跨国学术研究,建立全球性的“南侨机工数字化档案库”,组织全球华人公祭南侨机工,保护好南侨机工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南侨机工与祖国命运与共的故事。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爔恒在总结时表示,研讨会紧扣主题,发言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华侨华人学界抗战历史研究、二战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充分展示了学界、侨界就树立正确二战史观和抗战史观达成的广泛共识。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期待学界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华侨在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与独特贡献,推动构建具有时代价值和国际视野的历史叙事体系,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团结联系广大海外侨胞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